北京时间10月9日傍晚,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的理查德·塞勒(Richard H. Thaler)获得这一殊荣,理由是其在行为经济学的成就。 理查德·塞勒是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1945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曾先后在罗彻斯特取得文学硕士(1970)和哲学博士(1974)学位。先后执教于罗彻斯特大学 (1971-1978)和康奈尔大学(1978-1995),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行为科学与经济学教授、决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现为美国经济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 在理论研究上,塞勒对反常行为、经济人假设、禀赋效应、跨期选择、心理账户和股票市场均做出重大贡献。在实际应用上,塞勒通过助推思想和选择设计来分析和解释了消费者行为和包括社会福利政策和储蓄投资研究在内的政府政策行为。 在今年的诺奖得主公布之前,知识产权机构科睿维安(Clarivate Analytics)预测称以下领域有希望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加州理工学院的科林·凯莫勒(Colin Camerer)和卡耐基梅隆大学的乔治 罗文斯坦(George Loewenstein),两位学者在行为经济学和神经经济学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斯坦福大学的罗伯特·霍尔(Robert Hall),他的代表性研究领域为劳动者生产率、经济衰退和失业;哈佛大学的迈克尔·詹森(Michael Jensen)、麻省理工学院的斯特沃特·梅耶斯(Stewart Myers),研究影响个人和组织在做出决策时的复杂因素,在阐明企业融资决策维度。 2015年度美国经济学联合会会长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是美国著名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家。他于1945年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1967年获凯斯西储大学学士学位;1970和1974年分获罗彻斯特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罗彻斯特大学(1971-1978)和康奈尔大学(1978-1995),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行为科学与经济学教授、决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同时兼职于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塞勒主要致力于心理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中,他对反常行为、经济人假设、禀赋效应、跨期选择、心理账户和股票市场等方面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在实际应用上,他分析和解释了消费者行为、社会福利政策、储蓄投资政策等行为经济案例。其代表作有《赢者的诅咒》(R.Thaler,1991a)、《准理性经济学》(R. Thaler,1991b)和《助推》(Sunstein &Thaler,2008)等。 塞勒被认为是现代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重要先驱者。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行为经济学家卡内曼甚至将自己的获奖归功于塞勒,称他是“首位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开创了行为经济学”的学者。当然,塞勒可能也是最有争议的经济学家之一,争议的焦点源于他倾向于强调事实与权威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不一致。其实,塞勒所提倡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历史久远,比如,马歇尔和凯恩斯等经济学家就经常从人们的日常行为角度对当时的经济理论进行反思。二战后经济学家们强调数学结果和理想化假设下的研究结论,但其实许多经济现象和事实却不是这样,塞勒从心理学角度呼吁经济学家们从理想化假设中解脱出来,因此可以说塞勒是延续了一种因数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而被打断的、始于亚当·斯密的传统经济学。 塞勒研究了很多反常现象,不过他自己也承认,其研究目的不是颠覆传统经济理论,而是希望学者们对反常事物有一个认知并以此推动传统经济理论的不断完善。塞勒对反常现象的思考也引发了人们对经济理论的思考,即当现有经济学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我们决策的时候,唯一的途径似乎正是按照塞勒所追求的,关注人的行为,不断质疑、不断思考。弥补现有经济学理论的缺陷。此外,塞勒的研究成果之所以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还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术研究紧紧围绕行为经济学前沿理论,更重要的是因为塞勒循循善诱的 行文特色及通俗易懂的魅力语言,感染了经济学界的学者们去探究人类至今未知的知识领域。 转自中证网 |